第一章(1 / 1)

朝天国疆域辽阔,子民众多,掌权者治国有方,百姓免遭战乱之苦,生活也是安居乐业,民风淳朴而开放。

在朝天国的最南边,有一县座落于水网之中,街道依河而建,房屋临水而造,形成了前面是巷子,后面是河道的独特风貌,且县中多桥,可谓是水陆并行,此县便是合顺县。

“我说邓家的,你这匆匆忙忙的是上哪儿去啊?”

一身穿浅蓝色衣裙的中年妇人叫住了从她眼前急匆匆往前走的矮胖妇人道。

矮胖妇人正着急的赶路呢,这突然被叫住了,也是有些恼意,可这抬头一看,却是自己侄哥儿未来的婆家人,胖脸上连忙堆满了笑容。

“哟,怪我着急赶路,都没有瞧见他大婶,这不是快开春了嘛,琢磨着去赵记布庄扯点料子,好给家里的娃子做几件新衣裳呢!”

自己那侄哥儿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归宿,她可不能坏了事儿。

要说这朝天国除了汉子和女人外,还有一“哥儿”的存在,他们外表和一般汉子相似,区别也明显,凡是哥儿,眉心都生有一红痣,也就是孕痣,他们的身材与汉子相比也要瘦小一些,长相上大多是俊秀类的。

和女人易嫁的情况相比,哥儿的处境就不是很好了,最根本的原因便是生育能力。

传宗接代为第一要务嘛,可是十个哥儿,有五个是怀不上孩子的,三个是有了孩子生下来也是哥儿,或者是女儿的,只有剩下的两个哥儿有机会生下小汉子,不过这类哥儿少的可怜。

为此甚少有人家愿意娶哥儿为正夫,一般都是为侧夫(就是妾一般的存在),这还是运气好能嫁出去的;运气不好的,或终身留在家中照看弟妹、或出去做长工、或被卖进窑子里.....

当然,哥儿也是有比女人好的地方,他们可以抛头露面的做生意,可以和汉子们一般出去找活儿做,有出息的哥儿还能走一走仕途之路,朝天国并没有禁止哥儿不能为官,可是这种情况很少,毕竟平民百姓很少有人家愿意花费银钱来培养一个哥儿,在他们的眼里,哥儿和女儿都一样,嫁出去便是泼出去的水,只不过哥儿的这盆水不好泼出去罢了。

“那你可得赶紧去,我刚从那回来,这新进的料子可不多了!”说话间这妇人还特意将手上的包袱在矮胖妇人的眼前晃了好几下,晃得矮胖妇人顾不得许多了,道完别便跑着去了。

要问这合顺县中哪家布庄铺子最受欢迎,这赵记布庄必定是排第一位!

赵家布庄的料子高至绫、罗、锦等,低至麻、棉、葛等,布料种类多不说,质量也是没得说,且每逢布庄进了新的料子回来,前两天都以原价的八成价钱贱售,两日后便恢复原来的价钱。

当然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一个经营得当的好铺子最重要的自然是有一个有经商头脑的好掌柜。

这赵记布庄的掌柜名叫赵筹,今年也是四十出头了,因为名中的“筹”与“绸缎”的“绸”同音,又开了一家布庄,所以外人称他为赵绸缎的居多。

赵绸缎是常被合顺县的百姓所谈及的,除了他这个生意好的让同行眼红的铺子外,便是他的家事了。

赵绸缎是合顺县县城中,唯一一个娶了哥儿为正夫的汉子,且没有一个妾室,更别说养外室了,他的眼光倒也是毒辣,娶的正夫为他生下的头一个孩子便是个大胖小汉子,随后又添了一个女儿,几年后又得了一个小哥儿,这倒是都齐全的很,全家也算是过的有滋有味的。

也不知是不是老天看不得赵绸缎日子过的好,十年前赵绸缎的正夫生了一场大病后,留下三个半大的孩子以及正值壮年的赵绸缎便去了,赵绸缎伤痛之余,独身养大三个孩子不说,铺子也没有落下,倒是让人敬佩的很。

一天的忙碌使得赵记布庄的伙计都面带疲色,不过一瞧这外面的天色知道要下工了,个个都逼着自己精神了些,再坚持一会儿,歇息的日子不远了!

钱俊将今日铺子里的布料清算了一番后,便来到铺子后方的一扇房门前,抬起手轻轻的敲了敲。

“老爷,是小的钱俊。”

“进来。”

等屋内传出一道中年汉子声音了以后,钱俊才面带恭敬的推开了房门。

这是一间大书房,正中间放着的是一张大方木桌,上面堆满了书册,几张写满了字迹的宣纸,以及一桃木算盘,还有一盏浓茶;左边靠窗处是一对椅子以及一小桌子,右边则是一排书架,上面整齐的排列着不同类别的书册。

赵绸缎今年四十二岁,留着两撇胡子,嘴角总是向上扬着,加上又是个圆润的白胖子,看起来倒是和善的很。

钱俊将清点后记下的数目交给赵绸缎查看。

“还不错,拿给大少爷,让他准备准备,这几日再去拿两批货回来。”

“是。”

钱俊退下后,赵绸缎从桌下的抽屉中拿出了个小孩子玩的拨浪鼓,看起来已经买了很久了,色彩也不鲜艳了,好在没有坏掉,也干净,没有尘埃,可以看出保管这东西的人很爱惜。

“这小子终于找上门来了。”

赵绸缎摇了两下拨浪鼓,随着不是很清脆的鼓声哼笑了一声,耸了耸鼻子,使得他的面容看起来有些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