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中的较量,一方有预警机指挥导引,另一方却单枪匹马,负责掩护的几架Su-27K距离尚远,一场数量对比悬殊的战斗,似乎对美国人来说正是个机会。
然而,这样的机会,却又分明不是一群驾驭“大黄蜂”的飞行员能抓到的。
接战伊始,雷达显示屏上一批批目标密密麻麻,照看友军战机的VFA-154“黑骑士”中队格外关注低空的VFA-27、VFA-102的动向,按照指挥官的命令,这两支主攻力量一南一北分兵包抄西面的俄国舰队,机群前方空域的安全交给CNV-71上放飞的F-14D,而俄国人必定会有的拦截力量就由VFA-154的“超级大黄蜂”和“斯莱姆”们去应付。
计划本来如此,可是刚一进入战区、雷达截获前方距离约七十海里的目标,伴随战斗机们飞行的电子战型“大黄蜂”就进行了辐射源分析,“嘟嘟”响声在提醒飞行员,无线电分析仪截获的信号并非来自N001VE,前方两万英尺高度的那一个目标并不是“海侧卫”。
RCS相当可观,辐射信号却有一点新颖,美国海军的雷达波形数据库在战时更新速度是很快的,系统随机就给出判别结果——“Flanker_C”,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机型,也就是红色帝国的Su-27M,在大洋上空鉴定出来这么一种型号,合众国的小伙子们却没一头雾水、而是霎时间出了一头冷汗。
这东西、还能是谁,不就是恐怖的“镰刀”吗!
关于维克托*雷泽诺夫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参与战斗的这一事实,经过了最初的震惊与难以置信,美国海军的精英参谋们很快给出了好几种猜测,从“伊万又用了障眼法”到与事实相去不远的“西伯利亚子母机”。
这么多猜想中,究竟哪一种猜测才更正确,包括威廉*普拉特中将在内的指挥官们都无暇下注,现在能做的就是提醒每一名驾机出动的飞行员,俄国人的头号杀手就在空中。
对出征者说“你将见到‘死神’”,这一做法显然会影响U.S.Navy的整体士气,但如果让士兵们懵然不知、当空受死,隐瞒真相的后果更可能十分严重,结果现在呢,VFA-154的小伙子们就在座舱里“嘶嘶”吸气,一边心惊肉跳的驾机迂回,准备从四点和八点钟方向夹击那个疯狂伊万。
AIM-120B,能够使用这一种ARHM的“超级大黄蜂”是制空能力最强的美国海军舰载机,和性能超卓、却更适合高速截击的F-14“雄猫”相比,除非是在高空高速情况下,前者的实际作战能力都不逊色于后者。
除此之外,再加上武器的性能差距,现在美国人的作战计划就是用F/A-18E/F当主力。
对指挥中心的安排,“西奥多*罗斯福”与“乔治*华盛顿”上的几个VF中队多少有一点想法,不过AIM-54的实战表现的确不如AIM-120,让“超级猫”的强大作战能力无从发挥,这种安排倒也不能说不合理。
既然俄国人的轰炸机威胁暂时解除,一架架涂装各异的F-14D战机就分成两组,一组前出清扫高空威胁,另一组在舰队附近空域待命,随时准备拦截反舰导弹。
上头的安排如此,到了“镰刀”迎面杀来的时候,几千米高度上负责拦截作战的就是F-14D与F/A-18E/F的搭配:接战过程中,接近一万米高度的VF-103“超级猫”先发现了目标,“鹰眼”协助判明了敌友,然后就是一波AIM-54C齐射,再然后,不出所料甩脱了导弹的白色二十号就直冲拦截者扑了过来。
面对强敌,不甘示弱的“骷髅”中队F-14D双机没有按计划脱离、而是加速迎上去进入目视空战,这一彰显勇气、却缺乏理性的行为自然带来了惨重损失,就在“鹰眼”预警机呼叫肖恩*菲尔普斯中校、同时通过数据链发送目标指示时,VF-103的另一架“超级猫”也没能逃出“死神”的魔爪,被一枚角度刁钻的R-77当空击坠。
两架前出拦截的F-14D先后坠落,对VF-103中队来说,的确是一场悲剧。
不过客观上讲,两架“超级猫”与“镰刀”的战斗倒是拖延了一点时间,附近空域的“大黄蜂”们才得以做出应对,一批挂满AGM-84的战斗攻击机调整航向远离,护航的四架F/A-18E/F则分出一组双机占位,准备用连续不断的“Slammer”扫射迫退该死的俄国佬,让同僚们的飞机能顺利越过战斗机拦截线。
通过自动化战场指挥系统,得知“骷髅”中队的战机损失,美国人的想法固然挺好,然而随着E-2C的持续飞行,发现的空中目标也越来越多,小伙子们很快发现了一个令人沮丧、同时也算是一线希望的现实:事实上,俄国人的战斗机拦截线上并没有“白色死神”的位置,这个战绩惊人的王牌分明又在一个人出来游猎,伊万们的“海侧卫”则在战线后方巡曳,即使绕过了“镰刀”,后面还有一票敌机在等着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