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大局观和随机应变上, 梁山伯也许没有马文才的水平,可论和人,尤其是这种“油滑”的低级官吏打交道的本事,马文才却不见得比得上梁山伯去。
并不是马文才能力不行,而是身份有时候决定了马文才不方便做很多事。
比如说和这位自报家门是“考城令”的父母官周旋。
在听说马文才身受重伤已经歇下后, 这位考城令明显露出了不信的表情, 但衙役们大约是在来之前说过有人受伤的事, 所以他即使不信也没办法表现出质疑。
在知道受到“贼寇”骚扰的都是些士族之后,而傅歧的父亲确实是建康令, 马文才父亲乃是一地太守之后, 考城令的态度明显有了变化。
他开始绝口不提自己之前让衙役驱赶那些报案的商人的事情,而是开始关心起马文才的伤情,大有客店若是住的不合适随时可以把马文才“请”到衙门里的意思。
这种事梁山伯已经见的太多, 自是谢绝了好意,话题转了三转, 绕到了“驿站遇匪”的事情上。
那考城令也果真是老油条, 和身边的捕头一唱一和,显然不愿把这么大的案子揽到考城这种地方来, 言语间甚至有行贿的意图,若是他们愿意按下此事去更远的沛县报案,定有“重谢”。
梁山伯向来绵里藏针, 呵呵笑了一会儿, 摸了摸下巴, 似是烦恼地说:“那可怎么办, 我这同窗好友受的虽然是皮肉伤,可是失血过多,看样子是要在这里休养一阵子。要不然,干脆让傅兄和马兄的家人来考城迎接罢……”
此言一出,考城令及其身后众差官齐齐变色,不敢再做侥幸之打算。
“不过出了这么大案子,考城县怕是也无法独自办案的,这案子多半是要移交上面。尤其到了年底,无论是此地太守还是京中御史,都要重视各地大案要案,督促结案,这案子是御史上呈,太守上呈,还是县中递交,有着很大的区别。使君觉得呢?”
梁山伯笑得像是个虚心求教的学生,可考城令身后的主簿听完,却若有所思地撞了撞那县令的胳膊。
“少陪。”
考城令默了一会儿,拉着主簿、司案几人在一旁商量了会儿什么,再看向梁山伯时眼神中已经没有了忌惮,丢下几句官样文章,匆匆离去。
鉴于对方带了捕头衙役等人来壮势,又是在客店的厅堂这种人多口杂的地方,疾风和细雨担心梁山伯吃亏,从头相陪到尾,等到考城令走了,方才松了口气,凑上前来。
“梁公子,他们这是愿意接收报案呢,还是不愿意?”
疾风满脸疑惑。
“驿站被血洗,又涉及到朝廷人犯的生死,考城县不愿接这个烫手案子是正常的,但是他们忘了,他们不愿接,他们的上官更不愿接,得罪商人小吏他们敢,可此地县令想要升迁,必须有替上官‘分忧’的权衡……”
梁山伯一直表现的举重若轻,其实和这些人打机锋也累得很,揉了揉额心解释着:“年底了,即便是太守也要担忧着京中吏部的考核,猛然窜出这么一个大案子,由县里因‘道路不通’而‘权且接案’,那太守也能有应对之策,不至于被人落井下石。”
“应对之策?”
“死了这么多人,一天之后都没得到消息,监管一地治安的太守有失察之罪,但原本该在辖地内接管的沛县都无法接案,只能由考城这一下县匆匆接案,就能说明道路情况很是恶劣,并非太守失职。”
梁山伯耐心地对疾风说明厉害关系,若是马文才在这里,他自是不必多说,两人都心照不宣。
“考城令接下个这个重案对仕途有碍不假,但他这样的下县本就是没有能力办这样的大案的,尤其驿站不归地方上管,死的又有武官和囚犯,军中和京中肯定都要派能吏来,考城令办不好也不见得有过,最多罚俸。可要得罪了太守,或是恰巧撞了我们这群士族的霉头得罪了人,说不得县令就到头了。”
梁山伯叹息。
“寒族能做到一县之令,往往如同那考城令一般,早已过了不惑之年,如何取舍,他自然会明白。县中那么多主簿和差吏附庸他而活,一旦换了县令也是要做鸟兽散的,只要有一人看明白,考城令也就明白了。”
“那他之前还说‘重谢’云云……”
疾风刚刚听到这个的时候都笑了,士族即使爱财,也不会这么赤/裸//裸去为了寒门的“孝敬”而当众改变主意,哪怕那士族是白身也不行。
这也多亏是梁山伯在和他们周旋,要是马文才,大概听到这话就拂袖而去了。
“大概觉得我们年轻,好糊弄。加上时间仓促,又是这般大的案子,这考城令也有些慌了手脚,只想着把事情压下去,想不到太远。”
梁山伯脸上并无轻鄙之色,可言语中却带着一丝了然:“遇事先想着躲事,只求表面太平,难怪这考城这么多年身处要道之上,也不过是个下县……”
这种话梁山伯来起来只是在私下说说,但客店里人多口杂,这客店里也不是没有为了看热闹藏在各处的旅人,梁山伯这似是无意间的一句感慨并没有特意小声,想来明天之后,“考城”为何多年不见发展,这县令又是如何多年身居父母官之位却不见政绩的原因,总是要传扬过去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