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狄青等人冻得睡不着,刘平自然而然的到了火堆之畔,一起就坐。
坐在火堆之处,果然温暖许多,当之到来后,即听狄青同牛进等人,以商讨接下来的练兵之事。
接皇帝赵祯的命令,需行此事,最为关键之处有三。
一是兵员的问题,解决兵员之关键,即在于进行地方募兵,尤其此间的五千人,绝非是什么小数目。
二是兵士的训练问题,这等问题,自非是关键问题。顺宁营之不同于大宋军中之训练模式,已经证明了内里的可操作性。
于此之下,完全可以当做为模板,以做实行。
三则是物资问题,也是当下最为紧迫之事。一军之于战力,士气是一方面,更重要之处,则是在于军备方面。
只有强有力之军备,才能于战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然后,以时下情况来看,皇帝赵祯以之做负责,便是兵部和枢密院之前期安排已在路上,其自不会不顾及皇帝的脸面。
但后续难说,尤其知道大宋朝中当前之积压问题,怕是军资之物,都会有人敢明着进行克扣。
在火堆旁,几人相聊到此事的时候,多有种对前景的不看好。
不过,在看到刘平时,如孙卫等人心中一个晃悠。
即是问题再多,不是有主将刘平于身边吗?
从前几日之情况,加上近几日途中之观察,顺宁营的原有兵士,无不发觉,刘平之身份特殊,便是同环州通判,也绝非是普通朋友那般简单。
只是碍于诸多方面之原因,众人都没有主动提及罢了。
当下之情景,还是孙卫胆子大,于此间,出言道:“指挥使,不知能否给末将等人,讲解下,汝是如何与范通判认识的。”
牛进于一旁也是搭话道:“正是,末将等人观指挥使同范通判之关系,绝非是什么一半之朋友,不知可否与末将等人说道一二。”
狄青、程墨等人也是望了过来。
见大家都是这般好奇的神色,刘平不由得露出了回忆之色,当年与范仲淹之点点滴滴,重上脑海。
在于不知不觉中,已经过去了那么长的时间。
他思衬道:“和范通判之认识,实际是我于东京的第三年。那一年,正巧因为宫里传下的命令,原本我于资善堂外的产业给拆除了。
包括一家包子铺,然在此之前,我之本人,也难以想象,范通判,竟也是此间之于常客。
后来因为一同卖包子,并请范通判吃了包子,一来二去,遂以认识的……”
而得闻范仲淹在几年前,不过是小小的秘阁校理,近数年来,即升为一州之通判。
此等官职升任之快,惹得众人纷纷感叹。
还是参加科举,以做入仕途的好,否则如之于旁人,于军内便是效力多少年,也不过是以兵卒罢了。
一些管事的文吏,一句话的事情,甚至可以直接磨灭个中之于功绩。
而弱肉强食,一直是这个世界永恒之道理,于此之间者,诚以多少人兴叹。
知道了范仲淹的过往,尤其个中吏治后,便是狄青等人,亦对之生出了敬佩之心。
相比于大宋的绝大说官吏来说,范仲淹之于本人,胸怀大志,当以为真正的能吏之属。
旁人忽然想起,即将到来任上的环州通判,夏竦其人。
对于夏竦,刘平了解的,实际也就是脑袋里的装的那些。
毕竟,从之来到大宋,进入到东京城后,夏竦本人则是早早的到了外地为吏,以知州身份,主政多地了。
面对这位将来必定跨入政事堂的准相,刘平没有实际接触过,其心底实际也充满了好奇。
许多人皆言之,夏竦之于能力不凡,但人品堪忧,那么真实的夏竦,又是个什么样子的?
且能成为参知政事之人,又岂是简单之辈?
在孙卫的问询下,刘平即挑着当下于天下流传的夏竦之事说了说。
但对于即将到来之夏竦,刘平脑中一直秉持着谨慎小心之态度。
原因很简单,以后于环州地界,乃至于西北边防诸事,夏竦之本人,多半会参与其内。
其之身份,绝非是一个兵部李侍郎所能比拟的,那么,面对此中人物,正确之做法,即是不用刻意的交好,但也绝对不能去进行得罪。
在火堆之畔,感受到了身体暖和之后,眼见着天色大明,还有一段时间,刘平等人,随即重新回到了营帐之内,以做休息。
等到天明之后,整个顺宁营军士,即于茫茫的雪地上,开始了训练。
然得晓夏竦这个环州知州即将到来通远城的消息后,便是整个通远城内也开始了进展之布置,想着于新到任的环州知州,此地之于长吏留下一个好消息。
等到中午,传来确切消息,因昨夜大雪,道路因积雪而严重堵塞,夏竦可能到下午到来后,原本打算外出迎接的州府众吏难免回城等候起来。
直到下午时分,范仲淹等一应官吏才走清洁过的大道,往城外之地相候。
刘平之本人,同样处于其内。
除了他外,新军之将领,如狄青、牛进等人,自是同来。
便见密密麻麻,一行足有两百多地方官吏和军吏,于大道之处等候。
因不属于同一个管理体系,即新军名义上,也不归于州府直接管辖,遂刘平等将领,特意待在了末尾。
其之率部到来,也是给于夏竦一个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