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宁,是汉帝刘辨的第二个年号。
初登基的时候,何进建议把年号定为光熹,刘辨虽然不甚满意,但最终还是同意了。
心里面总觉得很别扭,觉得何进插手的事情太多了。
如今何进死了,辨心里很难过。只有真正面对整个大汉天下的时候,他才知道当初何进为他挡下了多少凄风冷雨。有些时候,失去了以后,才知道原来拥有的,是多么的珍贵。
辨的心情很低落,对于朝政也就无甚兴趣。
而这一切落入在一旁暗中观察的董卓眼中,就变得更加不是味道了。
两天里,这已经是第四次来看望蔡邕了,可是蔡邕自从朝堂中的事情稳定下来后,就病倒了。
一个老迈文士,在危难时支撑着整个朝堂的正常运转。
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天时间,可就是这一天,整个雒阳城却发生了多少惊天动地的事情。
外兵入京,雒阳城外,凉州军、并州军相互对峙。
而城内,失去了何进之后,各路人马都处于群龙无首的状况,纷纷被人吞吃下去。
北军被瓜分的七零八落。
如今屯骑、越骑和长水三军因不在雒阳,得以保全了编制。而步军、射声两军,已经成了一盘散沙。羽林军左骑,因何苗之死,而变得溃乱不堪,右骑虽然还没有被瓜分,可已经出现了混乱的苗头。整个雒阳,只有北宫卫没有出现半点混乱。
就连那西园新军,除了张绣率本部人马回归董卓麾下之外,其余七校,还在观望。
这么混乱的局面,对于蔡邕而言,显然是有一些穷于应付。
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的缘故,造成了大宅门的防卫空虚。女儿被掠走,虽然女婿已经带人追下去了,可依旧对蔡邕造成了非常大的打击。疲惫,惊吓,愧疚,牵挂……
种种事情汇在一处,蔡邕在董卓入京的第一天晚上,就发起了高烧。
幸好有济慈在,老爷子算是保住了性命。可是病情却不断的反复,时而糊涂,清醒的时候,也是不停的询问蔡琰是否回来。要么就是抱着小文姬,在榻上默默垂泪。
济慈说:“伯喈先生的病根子还是在心里,只怕一时半会儿的好不了。”
这如果是在平时也就罢了,可现如今董卓正需要人为他参谋一下,可身边可以参谋的人,却一个都没有。李儒没有随行,士孙瑞也不在身边。唯一能给他出主意的蔡邕,如今变得糊里糊涂。而最为信任的儿子,却在为他的媳妇奔波,董卓非常无奈。
在议事大厅中坐着,董卓闭目沉思。
典韦那天把一封诏书交给他,说是蹇硕临死前让他转交。
里面的内容,典韦并不是很清楚。本来也认不得几个大字,除了能把名字写出来,那诏书里的字,典韦认识不了几个。而且他也没放在心上,诏书和他没关系。
再说了,蹇硕说了,把诏书给董卓。
而董俷来去匆匆,他几乎没有时间和董俷说话。当然,还有一方面,在典韦看来,董卓是自家兄弟的父亲,东西又是人家点名指姓的要交给董卓,也没什么大不了。
所以,把诏书交给了董卓之后,典韦也就把这事情抛在了脑后。
他有很多事情要做,特别是那勾结贼人,洗掠大宅门的幕后黑手,随着班咫等人的盘查,渐渐的浮出了水面。只是那人为大汉名士,典韦经过了这一次事件之后,深深的明白了一个道理。打蛇要打七寸,对待敌人,必须是一击致命,一网打尽。
命令龙骑严密监视那人的动向,典韦等人,则开始搜集那人的证据。
大宅门如今守卫森严,整条迎春门大街,驻扎了数百名凉州精骑。所以,当董卓在沉思的时候,静悄悄的,没有人前来打搅。
突然,传来了脚步声。
董卓不快的抬起头……
“叔颖,你急匆匆的这是怎么了?”
从外面走进来的人,正是董卓的兄弟,董旻。
他惊喜的说:“哥哥,你可知道我刚才在外面遇到了什么人?”
董卓一怔,“什么人!”
“是景伯公的儿子!”
这景伯公,指的是已故太尉种暠,曾担任过度辽将军,先后在凉州、并州击溃匈奴,平定过羌乱。董卓早年在凉州从军,多亏了种暠的赏识和提拔,才能步步高升。
后来种暠离开凉州时,董卓正担任戌己校尉,没能前去送行。
种暠回雒阳不久,就因病而亡故。董卓更是连最后一面都未能见到,深以为憾事。
故而当董卓听到是种暠的后人,呼的一下子站起来。
神情有些激动,大声道:“快快有请。”
董旻连忙转身出去,不一会儿的功夫,从外面带进来了两人。一个年纪和董卓差不多,在四十多岁的样子。而另一个,却显得很年轻,大约有二十四五岁左右。
“是……颖伯?”
董卓眯着眼睛,上下的打量来人,片刻后叫出了对方的表字。
种暠有两个儿子,长子种岱,表字公祖,不过因病在光和年间就已经病故了。
而次子种拂,也就是眼前的中年人。年纪和董卓差不多,当年曾在凉州有一面之缘。
种拂的表字是颖伯,董卓直呼其表字,以示亲热。
“仲颍,许久不见,这可是越发的精神了!”
董卓大喜过望,健步如飞走过去,一把抓住了种拂的手,“颖伯,真的是好久不见了。什么时候到的雒阳?我听说,你早些时候不是在益州牧刘焉麾下做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