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萨克志略(转帖)(1 / 1)

张辽新传 杨家大郎 6222 字 5天前

哥萨克(乌克兰语:Козаки;俄语:Каза́ки)是一群生活在东欧大草原(乌克兰、俄罗斯南部)的游牧社群,最初是指一些半独立的鞑靼人部落。他们从中亚突厥国家逃到黑海北部从事游牧,也以种地,打猎,与打劫为生。哥萨克在历史上以骁勇善战和精湛的骑术著称,并且是支撑俄罗斯帝国于17世纪往东扩张的主要力量。

哥萨克无疑是世界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群之一:

-----哥萨克不是独立的民族,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民族个性

-----哥萨克不是正式的军队,却有着比正规军更强的战斗力

-----哥萨克不是一个国家,却进行着拓展国家版图的疯狂的领土扩张

-----哥萨克的历史不长,却创造了远比自身历史骄傲千百倍的辉煌

-----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哥萨克,在他们的血管里却涌动着欧亚多民族的血液

哥萨克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群体?要想了解一个民族,就去了解它的历史;要想了解这个民族的特点,就去了解它的文化。本文将带您走进哥萨克奇特的历史和文化,为您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上部:光荣与野蛮的历史

题记——历史是一面镜子,既能照出一个民族的过去,也能昭示它的未来。

一、战争的宠儿

同吉普赛人一样,哥萨克人是世界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群体之一。如果说吉普赛人是大篷车上的民族,那么哥萨克就是战马上的族群。

提到哥萨克,就会使人想起苏联早期电影《克楚别依和《夏伯阳中响遏行云的史诗般的哥萨克英雄形象。在俄罗斯有不少反映哥萨克的文学作品,其中较著名的有托尔斯泰的《哥萨克人、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尤其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描述了十月革命前后顿河哥萨克的生活,既有冲锋陷阵的英姿,也有在倒映着篝火的静静的顿河畔高歌起舞的奔放……极具浪漫而富有张力,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与冲动。

然而,当我们来到哥萨克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的顿河流域时,却没有见到想象中的哥萨克,我们走访了大大小小的哥萨克村镇,当地村民几乎众口一词地说:“我们就是哥萨克。”你们就是哥萨克?那战马呢?军刀呢?披风呢?篝火呢?在这些哥萨克后裔的身上哪里还能看到其先辈的遗风?昔日的哥萨克早已荡然无存!

只有在博物馆中,在当地村镇的传统节日里,你才能见到那些穿着黑的、兰的、绿的各式哥萨克军服,胸前挂满勋章,留着向两边翘起的哥萨克胡子,帽沿下窜出一缕卷发的男人们和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人们聚集在村镇中心的广场上载歌载舞,唱着或激昂、或悠扬的哥萨克民歌.只有这时,你才能找回一些当年哥萨克的影子。

难道叱咤风云的哥萨克真的消失了吗?当地人告诉我们,哥萨克的历史应当从史书上、博物馆、历史遗迹和人们的记忆中去寻找,哥萨克的今天应当从现实中去寻找,而哥萨克的族群特性与族群精神则应当从他们的宗教和文化中去探寻。

“哥萨克”一词首见于1240年的《蒙古秘史,1380年在俄语中正式使用казаки,即“哥萨克人”这一称谓。

哥萨克(Kozacy,Cossacks)一词源于突厥语,含义是“自由自在的人”或“勇敢的人”。这是蒙古-鞑靼人和突厥人对他们的称呼。

哥萨克不被认爲是独立的民族,而是一种军事团体,其成员主要是斯拉夫人(如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和波兰人,特别是俄罗斯人占绝大多数),此外还有少数鞑靼人、高加索人、格鲁吉亚人、卡尔梅茨克人和土耳其人等,但他们是一个保持传统的人群共同体。

哥萨克并没有被认定为一个单一的民族,它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斯拉夫民族的成员逐渐汇集所形成的具有某些共同历史和文化特征的地方性群体。

关于哥萨克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哥萨克的历史早于古罗马的伊特鲁利亚人。也有学者认为他们是突厥可萨人的后代,其实,以其说他们是斯拉夫化的突厥人,还不如说他们是蒙古-突厥化的斯拉夫人(宗教除外)。从遗传学上看,他们同生活在高加索和俄罗斯南部草原的突厥人有关联。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哥萨克是公元4---5世纪起,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和突厥人向黑海沿岸和俄罗斯南部草原的民族大迁移中,以斯拉夫人和东正教为基础形成的;得到普遍公认的说法则是苏联史学家的观点:哥萨克是在14----17世纪出现的“自由民”,是随着俄国农奴制的确立而形成的,后逐渐演化成一种军事组织并在18-20世纪初发展到了它的全盛时期。

13世纪开始,一些古罗斯和波兰-立陶宛的斯拉夫人为了逃避蒙古帝国中钦察汗国的统治而流落到俄罗斯南部地区,包括顿河流域、第聂伯河下游和伏尔加河流域。金帐汗国经过内战、帖木儿的侵略、俄罗斯人的起义,从而瓦解(15世纪)以后,以黄金家族继承者自居的蒙古—鞑靼人以及各种各样的突厥人仍然生活在顿河—伏尔加河流域、高加索、乌拉尔等地。15、16世纪时,一些不愿成为农奴的俄罗斯、乌克兰农民和城市贫民(主要是青壮年),迁徙到由于钦察汗国被推翻之后的统治权真空地带——南俄地区。上述历史背景下,哥萨克人的来源正是这些由於种种原因的移民,草原辽阔无垠,飞禽走兽随处可见,是游牧民族理想的家园。

这些逃亡异乡的哥萨克人在后来和蒙古—鞑靼人、突厥人的接触中,逐渐熟悉并且学会了游牧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战争艺术。从那时起,他们注定被深深地烙下了游牧民族的烙印——他们沸腾着英勇无畏的血液,具有强烈的征服玉望,并且具有难以被征服的性格。这些人被称为“哥萨克”,即突厥语中的“自由人”。

当然,哥萨克人信仰东正教,他们并没有象蒙古—鞑靼人、突厥人那样信仰伊斯兰教或者原始的萨满教,这也是他们相对于其他蛮族更文明,从而没有被彻底突厥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哥萨克人的语言也不同于正规的俄语,它包含了大量的借用的蒙古、突厥词汇。在现代,一个城市化的俄罗斯人不能听懂哥萨克的俚语是毫不奇怪的。

早期哥萨克人生活在人烟稀少的边远省份,给人当雇工或在边境服役,居无定所,四处流浪。为了图存,他们主要从事捕鱼和狩猎,并且长期和其他游牧民族互相掠劫。有时,他们也劫掠来往行商,甚至袭击黑海沿岸的城市和村镇。通常,他们用鱼类制品、皮货和其他战利品去换取他们生活所必须的粮食、烧酒和武器。他们为了和南俄草原的克里米亚鞑靼人、诺盖鞑靼人、巴什基尔人、卡尔梅克人以及北高加索诸民族等等行行色色的游牧民族争夺牧场,发生了一连串的血腥战争,得以生存下来,从而赢得了其他游牧民族的尊重。

15世纪中叶,南方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对斯拉夫国家构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这时,在抗击土耳其人和鞑靼人的进犯中捷报频传的哥萨克名声鹊起,成为波兰公国和羽翼未丰的莫斯科大公国在同南方异族的征战中越来越倚重的力量。正是这个时期在组织结构、军事风格、宗教信仰、民族特点、生活习俗和文化心理上奠定了哥萨克未来发展的轨迹。16世纪时,哥萨克人仿照蒙古人的形式,出现了一些军事组织,他们有经自由选举产生的统领、百人长、大尉所组成的“哥萨克最高军事会议”机构,统领自己的军队。15世纪下半叶——16世纪初,哥萨克人在俄南建立了一些地方政权。这些分散的“自由民”为了对抗封建国家的压迫和抵御外族的入侵,在俄罗斯和乌克兰东南部的第聂伯河、顿河、伏尔加河、捷列克河及雅伊克河一带出现了由贫苦农民组成的,独立于中央政府的名为“自由哥萨克”的自治村社。东欧平原多山地少,因此哥萨克族群多数以河流命名,如“顿河哥萨克”。

在俄罗斯历史上,沙皇通过收买哥萨克上层人物而控制哥萨克人,以掌握哥萨克军队,驱使和诱骗他们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和进行侵略扩张充当马前卒。哥萨克军团曾一度成为沙皇俄国侵略扩张的雇佣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极其残暴(象他们的老师蒙古人)。哥萨克人组成的骑兵,是沙俄的重要武力资源,18世纪成为特殊军人阶层。

自16世纪起,哥萨克因替沙皇政府镇守边疆,被免除劳役和赋税,并获得一定的俸禄和相当数量的土地,1618年沙俄政府开始向顿河哥萨克发放军俸。随着军事活动在哥萨克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增,战利品和俸禄成为其重要的生活来源,但却在相当程度上迟滞了当地区经济的发展,唯一勃兴的是酿酒业,因为对于嗜酒如命的哥萨克来说,酒精犹如空气、粮食和水一样不可或缺。16世纪下半期在上述地域相继建立了哥萨克军事州,从而使流动性极大的哥萨克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对于他们从事正常的生产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个时期,哥萨克开始从事捕鱼、狩猎、养蜂和采盐等生产活动,后发展到畜牧业和农业。18世纪哥萨克的葡萄酿酒业蓬勃兴起,到了19世纪已名扬四海。1883年仅在顿河地区就有8000多个葡萄园,年产葡萄酒近25万普特,1901年发展到11600多个葡萄园,年产酒44万多普特,短短14年产量增长了近一倍。该地区的齐姆良斯克、拉兹多罗斯克和麦利霍夫斯克三镇成为远近闻名的酿酒中心。

哥萨克人除了领有御赐俸禄、免交土地税之外,起先还拥有相当大的行政、司法和外交自治权,成为俄罗斯历史上享有最多特权的群体,但这种特权是哥萨克以为沙皇效力为前提,以奉献生命及牺牲和平生活为代价的。俄国向西伯利亚扩张的过程中哥萨克是沙皇的主要依仗。

18世纪初,随着沙俄中央集权国家的巩固,从彼得一世起全面加强了对哥萨克的控制和利用,1722年沙俄政府决定,将哥萨克事务由外交委员会转归军事委员会管理。随着封建关系的发展,哥萨克内部出现贫富分化。18世纪70年代,震撼全俄的哥萨克农民大起义爆发之後,沙皇在对哥萨克实行怀柔政策的同时,进一步消减了它的自治权限,从而将这股桀骜不驯的职业民间武装牢牢地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

哥萨克作为有组织的军事团体,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期,如南俄地区的顿河哥萨克军和捷尔斯克哥萨克军等,但大多数则是随着18世纪上半叶彼得一世的军事改革于19世纪中期陆续建成的。到20世纪初,形成了顿河军、库班军、乌拉尔军、捷尔斯克军、奥伦堡军、谢米列臣军、阿斯特拉罕军、乌拉尔军、后贝加尔军、西伯利亚军、乌苏里和阿穆尔军等12支主要部队,此外还有建于1917年的叶尼塞哥萨克军和雅库特哥萨克军等若干较小的军事分支。

随着俄国疆土的扩展,从最初聚居在顿河沿岸和第聂伯河下游,哥萨克相继出现在乌拉尔、伏尔加河下游、中亚细亚、高加索、西伯利亚等地。在沙俄统治主的扶持下,哥萨克这部在内忧外患中锻炼出来战争机器,转战在西起黑海、亚速海,东至黑龙江、太平洋,横贯欧亚大陆一万余公里的广袤疆土上,到20世纪初已迅速膨胀,成为一个拥有5300万俄亩土地(约合5780万公顷),440万哥萨克,辖区总人口超过1000万的庞大的军事集团。

十月革命之后,哥萨克人少数参加布尔什维克政府的苏联红军,多数参加反政府的白军。国内战争后,作为社会阶层的哥萨克已不复存在。多数人在集体农庄劳动。分布在顿河、捷列克河和库班河流域等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哥萨克骑兵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史达林格勒攻防战中建立重大战功;同时也有一些人趁机反叛苏联的统治。

二、独特的军事体制

俄罗斯地域广阔,分散在各地活动的哥萨克没有统一的指挥机构,各地哥萨克军首领,即“阿达曼”,是该军及其统辖的哥萨克军事州的最高军事和行政长官。州下辖若干村镇,其最高首长也叫阿达曼,经由村民选举产生,约每三年选举一次。

哥萨克军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野战军,其主要任务是戍边和对外征战;二是内卫军,担任警卫和维持地方治安。其基本建制有团、营和百人队(相当于连),团的编制约600---900人。

在长期的征战中,哥萨克社会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平战结合的军事化体制。村民们平时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一有战事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出征者自备武器、马匹和干粮。每个哥萨克的服役年限大约20年左右,如顿河哥萨克最初规定30年,1875年减为20年,1909年后又减为18年。哥萨克的男人实际上从15岁就开始了军事训练,但正式服役要从18岁算起:3年预备序列,12年作战序列和3年后备序列,36岁退役后转为民兵。

军官的选拔早期来自军士,条件是服役12年以上并经考察合格者。但是通过这种方式选拔的军官素质不高。为了培养专业化的军事人才,各地哥萨克相继建立了军事教育学校。建于1869年的“哥萨克士官学校”是顿河哥萨克的第一所军校。该校学制为7年,学生毕业后或加入作战部队或选送到俄罗斯其他军校进一步深造。到1905年该校共培养出180名士官。除了这类专业军校外,还建有若干普通中小学军事学校。

一部哥萨克历史就是一部征服与反征服史。哥萨克人从最初的结夥掳掠到后来的南征北战,在其五、六百年的发展史中,战事几乎从未间断过。例如,顿河哥萨克从1552年参加伊凡四世夺取喀山战役到1920年作为军事组织被解散的368年间,仅大规模的战争战役就参加了24次,平均每15.3年一次,其中最长的一次战争打了26年。

哥萨克参加了从18世纪------20世纪前半期俄国和苏联的所有战争,如彼得大帝发动的俄瑞北方战争、亚速海远征、克里米亚远征、波斯远征,两次俄波战争,六次俄土战争,仅20世纪头20年它就参加了三次战争,即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在1812年抵抗法国侵略远征的卫国战争中,哥萨克有90个团参战。在一战期间,哥萨克投入了164个骑兵团、54个营、30个特种步兵营、9个骑步营、179个百人队、78个五十人队、63个后备百人队和3.5个炮兵连,总兵力近30万人。

在和平时期,哥萨克的本分,就是在漫长的俄国边界上戍边御侮、保家卫国。如:顿河哥萨克军镇守南部边界,捷尔斯克哥萨克军防守高加索一线,乌拉尔哥萨克军负责东南边界。为了抵御准格尔人的侵扰,于1808年建立了西伯利亚防线哥萨克军,并构筑了5条防线,其守卫的边防线由1787年的2400公里增加到1803年的5038公里。哥萨克所担负的守土任务之繁重由此可见一斑。

哥萨克之所以在疾风暴雨的征战中所向披靡,是因为世界上没有哪一个人群像他们一样只为战斗而生,这支用血肉长城縂在最关键的战役中赢得关键性的胜利。他们以鉄血熔铸的苦斗精神赢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誉,沙皇曾赐予其担任御林军的荣宠,无论在沙俄还是苏联时期,哥萨克都是被授予锦旗和近卫军称号最多的部队。在长期征战中,哥萨克战将如云、群星璀璨,涌现出众多出类拔萃的军事将领。顿河哥萨克军首领普拉托夫将军就是其杰出的代表人物。在1812---1814年的抗法卫国战争中,他在决定战争胜负的莫斯科近郊博洛迪诺战役和进军巴黎的作战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军事才能,令拿破仑这位打遍西欧无敌手的天才统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如果我的军队有这些哥萨克,必将横行于天下!”

在苏联国内战争时期革命与反革命的厮杀中,无论红军还是白军,最能打仗的恰恰是哥萨克。如邓尼金、高尔察克、克拉斯诺夫等都是著名的白卫军哥萨克将领;而红军哥萨克中也有众多战将,如库班哥萨克将领克楚别依,乌拉尔哥萨克夏伯阳,最著名的则是传奇英雄、苏联元帅布琼尼,他指挥的红军第一骑兵集团军所向无敌、威服四海。

在莫斯科的绘画艺术博物馆有一幅斯大林会见红军第一骑兵集团军高级将领的油画。哥萨克将军们那种谈笑闲强虏灰飞烟灭、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豪迈气概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力,此刻,你才能真正领略到什么叫做“史诗般的英雄”!

其实早在此前数百年,哥萨克骑兵就已经令周边民族闻风丧胆,俄罗斯征服中亚、吞并远东庞大领土的时候,无时不闪现他们的身影,剽悍,野蛮,甚至是亡命等词汇,都可以被用在他们身上。反过来说,也证明他们的战斗力之强是当时的中亚各游牧民族所无法比肩的。他们是冷兵器时代西方第一支,也是最后一支从欧亚南部大草原,进入东方站稳脚跟的军队,(虽然这其中他们干了不少见不得人的构当)而在此之前,敢于入侵者无不铩羽而归。

三、地位显赫的顿河哥萨克

在哥萨克的12个分支中,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的有顿河、库班和捷尔斯克三支。顿河哥萨克则是其中历史最悠久、实力最强大、战绩最辉煌的一支,其主要居住地在顿河流域。

顿河位于俄罗斯平原南部,北起图拉州,南至亚速海,全长1870公里,流域面积42万平方公里。顿河流域地势平缓、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为顿河哥萨克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顿河,这条因肖洛霍夫的不朽名著《静静的顿河而闻名于世的河流秀美如画。顿河从作家的故乡流过,河水在并不宽阔的河床里静静地流淌,悄然无声、平滑如镜,几只打鱼的小船仿佛被凝固在水面上;两岸绿草如茵、炊烟袅袅,远处高高的山岗上一座雄鹰展翅的巨型石雕象忠诚的哨兵警惕地捍卫着故乡的土地;如洗的碧空下,风卷白云如青鬃烈马载着骁勇善战的哥萨克骑兵呼啸而过……如诗、如画、如仙境,那种美不是中国江南水乡的小家碧玉,而是广袤的俄罗斯大地丰腴、粗犷和深邃的阳刚之美。正是顿河孕育了哥萨克侠肝义胆的个性和活力四射的激情。

从15世纪起,顿河出现了第一批哥萨克居住点,16世纪末在顿河以及北顿涅茨克河、麦德维查河、霍别尔河、布祖鲁克河和热列别茨河流域逐渐形成了绵延800多公里、拥有150万人口的哥萨克居民点。20世纪初发展到134个村镇,353万人,其中哥萨克149万,本地农民90万,还有外来移民114万。在俄罗斯境内,每三个哥萨克中就有一个是顿河哥萨克。顿河哥萨克拥有哥萨克最庞大的军队,其常备部队约有20个团近3万人,一旦发生战事即可扩编,以保证战争之需要。在一战期间,顿河哥萨克投入了60个骑兵团、6个步兵营、136个独立连、33个炮兵连和5个后备团,总兵力达10万人,占哥萨克全部参战人数的1/3,充分显示出它在哥萨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时的顿河哥萨克军事州辖区包括今日的罗斯托夫州、伏尔加格勒一部、卢契扬克、沃罗涅什州和卡尔梅茨克自治共和国。老切尔克是1644-1805年顿河哥萨克的首府,1570年顿河哥萨克在这里建立了军事政治组织。老切尔克在鼎盛时期人口多达3.4万,19世纪后日渐衰落,到20世纪已破败不堪。1970年在肖洛霍夫的建议下,当时的俄联邦政府于同年12月正式将老切尔克列为历史文物保护区,使这个哥萨克最古老的发源地之一得以重现生机。老切尔克占地180公顷,现有居民1700多人,历史文化遗迹100多处。

1805年顿河哥萨克首府迁往距老切尔克约30公里处的新切尔克。从19世纪初到十月革命前的100多年间,这里一直是顿河哥萨克的军事、行政、教育与文化中心,苏联时期成为工业重镇,现有人口20多万。如果说在老切尔克看到的是逝去的历史,那么新切尔克展现的则是现代与历史交相辉映的雄姿。这里有高大雄伟的教堂,气势恢宏的顿河哥萨克军事州首脑官邸,富丽堂皇的哥萨克军官大厅,威严肃穆的士官学校和叱咤风云的人物雕像等等,无不显示出其历史上的辉煌。位于市中心的顿河哥萨克历史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藏品最丰富的顿河哥萨克博物馆,它详细记录了顿河哥萨克发展的历史。

最值得彪炳史册的是顿河哥萨克因在1812年抗击拿破仑入侵中的辉煌战绩,而受到沙皇御赐镀金军刀和在首府新切尔克城东西入口处各建一座凯旋门的最高奖赏。一个城市建有两座凯旋门,这在俄罗斯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市中心,民族英雄普拉托夫将军的纪念雕像和凯旋门与博物馆一起向世人炫耀着顿河哥萨克辉煌的历史。

哥萨克的历史是伴随著侵略和扩张成长起来的,在辉煌的背后,哥萨克也有着极不光彩的一面。哥萨克是一个极具破坏性的群体。沙皇对哥萨克奉行的优厚土地政策更助长了他们的贪婪,为了攫取更多的土地,哥萨克不断地迁徙和对外拓殖。

纵观哥萨克的征战史,除了19和20世纪两次抗击外敌入侵的卫国战争外,其余大多是领土扩张性质的征战。其中向远东地区的扩张持续时间最久、侵占的疆土最多。早在16世纪,翅膀尚未长硬的哥萨克就开始了向东方的远征。1584年,顿河哥萨克首领埃尔马克将军率领哥萨克骑兵从库丘汗人手中夺取了西伯利亚并将其归入俄国版图。在顿河哥萨克首府新切尔克的那尊巨型埃尔马克铜像,就是为了表彰他的这一“丰功伟绩”而建的。

到了17世纪中叶,哥萨克骑兵进入黑龙江流域,在沿江两岸洗劫村庄、杀戮居民、抢筑城寨。19世纪40年代,沙俄利用鸦片战争之际大肆入侵我国黑龙江中上游北岸和下游两岸,在那里设哨所、建村屯。1858年,阿穆尔和后备加尔哥萨克军的缔造者、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将军亲率哥萨克远征军进犯我瑷珲城,迫使镇守黑龙江的奕山将军签订了《瑷珲条约,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但沙俄政府并没有就此罢休,1900年哥萨克远征军又制造了令人发指的江东屯惨案,强行占领了黑龙江左岸的旧瑷珲城。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先后从我国掠夺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在16世纪80年代以前,俄罗斯的东部边界没有超过欧亚分界线的乌拉尔山脉,从1584年埃尔马克征服西伯利亚到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的短短一百年间,其东部边界已推进到太平洋,领土扩大了三倍以上。如果说一个世纪以前俄国还是一个地道的欧洲国家,那么一百年后它已成为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在沙俄长达数百年的领土扩张中,哥萨克充当了沙皇侵略的帮凶和急先锋。

四、哥萨克的消亡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的俄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哥萨克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而是有着鲜明的阶级立场。十月革命后,在顿河、库班、捷尔斯克和西伯利亚等哥萨克聚集地相继成立了苏维埃共和国,传统哥萨克对颠覆性的革命运动抱以怀疑和仇视态度,大批哥萨克荣誉军人出于对革命的恐惧加入了保皇党阵营,站在白军一方同红军作战。也有少数成为红军将领,如红军顿河哥萨克骑兵军团司令弗米尔诺夫、红军混成骑兵军团司令勃杜缅科,最著名的则是苏联元帅谢苗·克琼尼指挥的红军第一骑兵军,这些用红色意识形态武装了思想的哥萨克人无比狂热的忠于苏维埃政权,他们的骁勇善战延续了哥萨克人的传奇。面对白军的反扑,苏维埃对哥萨克地主、富农与上层军官实行打击、镇压,同时把普通士兵吸引到苏维埃政权方面来。红军哥萨克为赢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战局底定的国内战争后期,随著苏维埃政权的日益巩固,俄共(布)中央做出了解散哥萨克的决定。从1919-1924年,各地的哥萨克相继被遣散,许多红军哥萨克将领遭到逮捕、关押和枪杀,如前面提到的勃聂杜缅科和弗拉基米尔诺夫将军先后于1920和1921年被处死。在30年代末的大肃反中,哥萨克更是难逃厄运。例如在哥萨克最集中的顿河州有许多人遭到无端清洗,仅在肖洛霍夫的故乡维什卡区就有数百名干部被捕或被杀。作家试图营救也险遭株连,由於斯大林出面干预才幸免于难。

30年代中期,随着德国纳粹党的上台,国际局势日趋险恶。1936年斯大林下令在顿河、库班和捷尔斯克重建哥萨克军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些能征善战的红色哥萨克作为红军的一员参加了所有最残酷的会战,其中最著名的有第4近卫库班哥萨克军和第5近卫顿河哥萨克军,由顿河哥萨克组建的红军军团从达吉斯坦自治共和国的基斯利亚尔一直打到奥地利的阿尔卑斯山脉。英勇的红军哥萨克为保卫年轻的苏联,为粉碎德国法西斯的进攻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二战结束后,哥萨克部队再次被解散。

从20世纪20年代初---80年代末,除了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昙花一现外,哥萨克从此在俄罗斯大地上销声匿迹了。哥萨克的历史出现了近70年的空白。

五、复兴狂潮席卷全国

80年代后半期,在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影响下,随着苏联新一轮改革的开始和政治气氛的宽松,哥萨克复兴运动悄然兴起,在顿河、库班、捷尔斯克、西伯利亚、乌拉尔、乌苏里和阿穆尔等地区以及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当时的苏联加盟共和国都相继恢复了哥萨克组织。1990年6月,来自全苏的30多个哥萨克组织和同乡会在莫斯科发起成立了“大哥萨克圈”并制定了组织纲领和章程,以后又成立了全俄哥萨克军事联盟和哥萨克国际联盟。此后,俄各地先后组织了哥萨克同乡会,在西伯利亚、乌拉尔、顿河等地组建了30多个哥萨克联盟的分支。

1991年12月25日,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74年的印有镰刀斧头的红旗缓缓落下,白蓝红三色旗徐徐升起,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从而为哥萨克的全面复兴铺平了道路。重建后的哥萨克是一个集政治、军事和宗教为一体的准军事组织,它的指导思想是:在国家法律允许的前提下,恢复和发扬哥萨克的光荣传统;它的口号是:“沿着父辈的路,为国家效力。”它的主要职责是:保卫国家、协助地方政权维持治安和为机关单位提供保安服务等。

目前,该组织面临的三大任务是:一、宗教复兴。宗教历来是哥萨克组织赖以生存的基础。弘扬东正教被认为是信仰回归和哥萨克复兴的前提;二、军事复兴。重建军事组织并定期开展活动,恢复少年军团、军校和军事俱乐部等;三、文化复兴。建立哥萨克学校、召开哥萨克青年代表大会、恢复哥萨克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等。

2002年秋,哥萨克组织利用全俄人口普查的机会进行了一次重新登记,以纯洁组织、扩充实力。不过加入哥萨克组织是有条件限制的,只有那些祖上是哥萨克的人才被允许入会。但是哥萨克已被取缔了七、八十年,经过了几代人,其间还经历了战争和各种政治运动,许多证明材料恐怕早已荡然无存。尽管如此,不少人家还是保存下来一些有关哥萨克的证据或遗物,同时在当地的户籍档案和国家档案中也能找到大量的证明材料。总之,只要能拿出任何表明自己是哥萨克后代的证据就可以加入该组织。

在短短十余年间,哥萨克便发展成为遍布俄罗斯许多地区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准军事组织,并迅速蔓延到独联体国家,目前仅在俄境内登记的人数就达500万人之多。此外,它们还与侨居国外的哥萨克团体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一个泛世界的哥萨克联盟正在形成。同时,随着哥萨克的复兴,由哥萨克组织、哥萨克聚集城镇的政府机构和个人创办的报刊、杂志和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在苏联时期曾一度中断的哥萨克史学研究不仅得到了恢复,而且在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掀起了一股哥萨克研究热,发表了大量专著和论文。哥萨克作为一个特殊的社团组织在今日俄罗斯的地位、作用和影响不断增强。

哥萨克组织在各地的分支机构名为“XX哥萨克军事联盟”和“大XX军”,其最高首长仍称作阿达曼,并授予将军衔。各军事联盟下设若干区,各区军事首脑被授予校级军衔。如全俄最大的分支机构顿河哥萨克军事联盟和大顿河军共设有七个区,哥萨克军事联盟的骨干人员被列入国家编制,穿军服,戴军衔,享受公职待遇,有固定工资,但数额略少于警察。

苏联解体后,不仅恢复了哥萨克组织,而且在俄联邦军队中出现了整建制的哥萨克部队。哥萨克军复兴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已多次派员参加了北奥塞第(俄联邦自治共和国)、阿布哈兹(格鲁吉亚境内)和南斯拉夫等境内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军事行动。特别是在1995和2000年两次车臣战争中,俄太平洋舰队哥萨克陆战团等一些哥萨克部队再次打出了军威。

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由哥萨克组成的第58集团军第694独立摩步营,因作战勇敢有98人被授予国家勋章;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第104空降团第2营的90名哥萨克空降兵陷入2500多名车臣匪徒的重围之中,他们与敌人顽强激战3天3夜,直到弹尽粮绝,拉响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这场战斗仅有6人生还,其余84人全部壮烈牺牲。战后有21名烈士被追授俄罗斯英雄称号,63人荣获勇敢奖章。

视战争如游戏,视流血如流汗,重出江湖的哥萨克豪气不减,雄风犹在。

2005年,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提出《关于俄罗斯哥萨克人的国家义务议案,以法律形式保护了哥萨克人的使命与光荣。

六、哥萨克向何处去?

哥萨克这种特殊的社团组织具有两面性:放任自流,有可能成为破坏性力量;引导得好,则可成为一股积极的建设性力量。

俄联邦政府对哥萨克复兴运动采取了组织自治与国家管理相结合的积极政策。1992年7月16日俄联邦最高苏维埃发布命令为哥萨克彻底平凡,恢复名誉。1994年5月13日,俄联邦政府公布了《国家对哥萨克构想的基本条例,明确哥萨克是保障俄国家安全的因素之一。1997年俄政府决定恢复哥萨克为国家服役的制度,允许哥萨克组建准军事部队,由国家向其提供财政、物质等方面的保障,为其重建给予必要的扶持。2000年在哥萨克复兴运动十周年之际,官方在新切尔克这个昔日顿河哥萨克的首府举办了大型纪念展览。

显然,政府在承认哥萨克组织合法化的同时,力求将其纳入民族复兴的主旋律和为国家服务的轨道,使其在复兴俄国、稳定社会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有益的作用。

俄罗斯人对于哥萨克的复兴反应不一,有的说,这是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也有的认为,哥萨克是以军事组织而存在、以战争为职业的,现在时过境迁,哥萨克已没有存在的时代基础。赞成也好,否定也罢,哥萨克复兴运动必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发生了。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政治、历史、社会和民族背景,它反映了曾经有着骄人历史的俄国衰落之后,广大民众渴望民族振兴、国家崛起的普遍心理。

在复兴狂潮中也出现了某些令人担忧的倾向:《共产党宣言中有一句著名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在顿河哥萨克地区最大的城市罗斯托克市中心的一座高大建筑物上,赫然挂着一幅标语:“全世界罗斯托克人联合起来!”在白俄罗斯的哥萨克网站上也写有的“全世界白俄罗斯人联合起来!”的口号,类似的标语口号屡见不鲜。还一些人主张全面恢复哥萨克的自治地位,要求在哥萨克地区实行传统的土地所有制;有的甚至提出恢复君主政体,认为只有君主政体才能使哥萨克作为一个特殊的民族得以全面复兴。

历史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15世纪下半叶,俄罗斯在摆脱蒙古人的统治开始民族崛起之际,正是哥萨克兴起之时。而六百年后的今天,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复兴又一次与哥萨克的复兴不期而遇。几个世纪以来,哥萨克始终是沙俄帝国对外侵略扩张的马前卒和急先锋,在21世纪俄国的复兴进程中哥萨克将扮演怎样的角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