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 人生得意须尽欢(1 / 1)

李易很快地把《遗愿清单》的剧本复刻了出来。

或许有人会说,《遗愿清单》里面不差钱,不现实。

但是这踏马就是电影啊!

真要是追求符合每个人的现实,那电影都不能看了。

其实在李易看来,《遗愿清单》的两个主角的背景和身份的设定,其实是很有意思的。

首先必须要有一个有钱人,不然如何去完成遗愿清单上那些需要有钱才能完成的遗愿?

其次,必须要有一个普通人,因为那样的话才能让普通观众有代入感,说白了,就是一场两个即将死亡的老头的末日狂欢。

最后,不同的阶层,他们的遗愿是不同的,这也会形成鲜明的对比。

要去完成,或者说至少要能完成的遗愿清单,那才有意义,否则的话,列出再多又有什么意义?

站在导演的立场上,李易觉得《遗愿清单》是一部很不错的立意的影片,当然,同时这部电影的确也只适合好莱坞。

而且这部电影,只是一部电影而已,同样的不是什么艺术片,文艺片,甚至可以说这其实就是一部商业味道很浓厚的商业片,只不过,因为涉及到的主题是关于死亡的,所以才会延伸出那么多的解读。

所以,这样的电影李易想拍也不过是因为觉得这个题材很不错,同时这个题材的筹备,和一些调查也会很耐人寻味,仅此而已。

他其实没有那么高的立场,真的想要和大众一起探讨死亡这个话题。

只不过,有时候的确会有感而发。

言归正传,电影始终就是电影,因为本身不是走深沉的文艺风,所以娱乐性自然也必不可少。

迪恩影业这边对《遗愿清单》这个剧本很感兴趣,当然可能也只是因为这个剧本是出自李易之手,导演是李易。

但是不管怎么说《遗愿清单》的一些前置的准备工作,迪恩影业已经着手在做了。

好莱坞的巨头们,早就已经从曾经的单纯的影视巨头转变成了传媒巨头,迪恩影业也是如此。

所以,他们开始按照李易的要求,开始去做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你是否愿意知道自己的准确的死亡时间?”

一部分是“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三个月,你会做什么?”

当然,这些其实也是电影宣传的一部分,电影的宣传不是说电影开拍,或者上映前才会开启。

像这种惠而不费的宣传手段,一向都是电影宣发的最爱。

事实上,这两个问卷调查,也很有意思,本身制作成纪录片也不愁白费功夫。

而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卡洛斯也看到了李易给他带来的《遗愿清单》的剧本。

相比起其他人来,或许卡洛斯这样的的确提前预知到自己在这个世界还有多少时间的人,才更深有感触。

甚至于,他还和同病房的卡特一起,准备在生命的最后时段,学一学《遗愿清单》里面的两个老头那样,罗列自己的遗愿清单。

并且尝试着在生命的最后的时段,去努力地完成那些遗愿。

相比起其他的问题来,像调查问卷的那两个问题,前者肯定不是一个非常愉快的问题,而事实也证明,绝大多数人都不想要知道。

其中有人说:“我不想知道,因为从我们长大懂事以后都知道有那么一天要死,生老病死太正常不过了。也许有一天我得了一场大病那又如何,对我来说生病只是给我的预警,并不是生命终结的时间点。

可如果我知道这场大病会为我的人生划上句号,我想象不到我当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我真的不想知道,可能你们会认为我自私,不顾虑家人的感受,不考虑家人要为了这场明明没有好的结果而付出一切时的情景。你们会说如果你知道自己的死亡时间,你可以怎么怎么样,家里人也不会白白付出这么多。

思来想去,我还是不想不知道,我没有坦然的勇气来面对自己的死亡,我没有勇气知道自己的死亡时间后,继续工作学习努力。我也没有勇气当自己快死前安排好一切,我可以坦然的面对生死,但我不想知道确定的时间。真不想知道!”

也有人说:“不,我一点都不想知道,因为,那一点都不酷,天呐,我才二十五岁,我为什么要知道我还有多少时间?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而已!这个问题一点都不愉快!一点都不酷!”

当然,也有人的回答是肯定的。

其中有个老人这样说:“如果可以我想知道,因为这样我才能够好好的计划,我剩余的生命,或许也会给予我勇气去做一些我曾经不敢,没有勇气去做的事情。”

也有一个大学生表示:“我们在学校的时候,老师曾经给我们布置了一个课堂作业:假如我们每个人还剩三天的生命。让我们在规定时间内列出自己在这三天内想做的事。我有很多事想做,所以我的“三天”被我安排的满满的。这只是个小游戏,但是,我却很认真的思考了我“临死前”的心理活动,是很新奇的体验。”

而相比起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相对就没有那么沉重了。

负责问卷调查的人带着摄影团队,来到地铁站,第一个找到了一个年轻人。

“嘿,朋友,我们正在做一个问卷调查,能帮一下忙吗?当然,稍后会有小礼物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