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东宫宠臣(1 / 1)

冯太后 嘿普斯猫 1109 字 3天前

第47章 东宫宠臣

监国太子拓跋晃竟同意将国史和五经注都刻于石上,在接到诏书的那一刻,崔浩觉得自己终于站上了一个读书人的巅峰:刊石扬名,庶传千秋;俾与天长,永共地久。在政治上他已位极人臣,皇帝对自己言听计从;而在文化学术上,自己终于成了北方文化界的领袖了,天下士人,还有谁能达到我的成就呢。

想到这儿,崔浩真想高声对不知在地底还是羽化登仙的寇天师说一声:“天师,你不是说不敢为天下先,我还真就做了一下天下第一。试问两三百年,又有几人作品能被刊石之上,千秋万代传下去呢?”

从真君九年(448年)6月开始,崔浩和手下那般朗官监督3万名劳工,花了9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刻好了石史和石经。到完工之时,从平城西门到祭天坛大路的中点位置,出现了一个约有5平方公里的庞大石阵。

真君十年四月祭天之时,拓跋焘匆匆忙忙自石阵旁边经过。当时,崔浩骄傲地对皇上指点了一番,拓跋焘大笑着对太子说:太子监国,帮助司徒将我大魏祖先艰苦创业之事永传后事,真是美事一桩啊!皇上哈哈一笑,即打马而过。因为对于戎马一生的拓跋焘来说,他实在没有兴趣咬文嚼字,这事由太子和崔浩来做,他还有什么不信任的呢?!

其后一年多时间,拓跋焘一直忙于北上攻打蠕蠕和南下攻宋,大部分时间都不在平城,似乎也没有多少人去关心那些刻在石头上的国史,仇尼道盛为此暗暗心急。

上一次,尽管因为说干掉崔浩皇上打胜仗没有那么容易,太子将自己臭骂了一顿。但是眼看着太子监国都已经十来年了,太子不急,手下这般人也急了。

说起来,太子监国权力很大,但实际上只要军权握在皇上手上,太子就不可能说了算。自己自小就伺候东宫,就算太子明面上不说,也应该为太子早一天上位出点力啊!

抱着这种想法,仇尼道盛特意寻了个暗黑之夜,去拜访寿光侯、建义将军、比部尚书李孝伯。

对于这位太子宠臣的到访,李孝伯似乎有点意外,不过还是热情地接待了仇尼道盛。谁都知道,太子监国,这天下将来都是太子的,也是太子这班宠臣的。

果然,仇尼道盛上来就送了个礼物给李孝伯:“下臣前两天陪着太子去见皇上,想向天下广征俊秀之才。谁知道皇上却说;‘朕有一孝伯,足治天下,何用那么多人?就算到处求访,真能找到李孝伯这样的人才吗?’足见皇上对将军的重视啊!”

李孝伯一听此言,只微微笑了笑:“给事深夜来访,不会专门为了告诉在下皇上的两句话吧!”

仇尼道盛一听此言,整了整身上的衣服:“将军可还记得丛兄李顺大人故事?”

李孝伯体度恢雅,向来不喜与人抢话,听到仇尼道盛突然说起李顺,只扬了扬眉毛,却没有作声。

仇尼道盛知道李孝伯的性格,遂接着说下去:“当年李顺大人在朝中可谓与崔司徒并驾齐驱。如果崔司徒当年不对李顺大人穷追烂打,那今天坐在司徒之位的可能就是李顺大人啦,而赵郡李氏一门必将更加隆盛。我亦知将军当年是由李顺大人推荐入朝,难道将军不想替死去的李顺大人做点事吗?”

李孝伯静静地听到这里,却突然变了脸色:“给事大人,你为太子身边人,有什么话直说即可,说这么多沉年旧事做什么?”

仇尼道盛做了半天铺垫,现在终于开始说正事:“好吧,李大人,我就不说那么多废话了。目下崔司徒在皇上面前说一不二,对太子也有诸般不尊重。这些也就算了,可是您也看过崔司徒编的国史,他怎么能那样写前朝的皇后、皇太后呢?有不少大臣都来跟我说皇上怎么能容忍崔司徒这样写我们拓跋人的祖先?这是给大魏脸上抹黑啊!”

李孝伯仍然不说话,他似乎打定主意要逼着仇尼道盛把话说完。

仇尼道盛只好接着演独角戏:“李大人,您现在在平城,不仅仅是衣冠之士佩服您;朝野贵贱,无论是谁都推重大人之言。倘若大人向皇上指出《国书》之误,我们这些拓跋后人都要感谢李大人秉公直言啊!”

“崔司徒刊史于石,倒也罢了;可将自家的五经注也刊于石上,似乎有挟公济私之嫌。至于国书,我没有细看,倒不好轻易下结论。”李孝伯此时才慢慢说道。

“今天下臣就带了一本来,请将军大人有空时细看。”仇尼道盛赶紧从怀中拿出书来。

李孝伯皱着眉头,沉吟了半天才接过书;很显然,只要接过书,也就意味着上了太子这条战船啦。

“给事,你知道的,我之接此书,是真担心崔司徒有疏漏之处。按理讲,崔司徒和中书侍郎高大人一起主编此书,又有凉州一班文士相助,应该不会出大问题。但如果真有不当之处,本侯也绝不姑息,一定会向皇上上书陈明其中是非。崔司徒在朝中当政50年,对大魏功劳甚大,本侯只尽本份而已,请给事不必想太多,此后也不必再提丛兄之事。”

仇尼道盛知李孝伯是一言九鼎之人,当下对着李孝伯一揖,放心而去。

李孝伯家中,他呼来仆人,点起几上的石灯,快速地翻着《国书》。越翻,他的眉头皱得越紧。

李孝伯在家里苦研《国书》之时,不远处的崔家府邸,崔浩正在和闵湛聊天:“闵大人,我已上书皇上和太子,表述大人有著述之才,相信不久大人即可升官。”

闵湛喜形于色:“谢谢司徒大人抬举,闵湛将尽犬马之劳,为大人服务。”

崔浩拍掌召来家仆:“备些酒菜,为闵大人贺喜。”

当晚,崔、闵两人把酒言欢直至深夜。

不远处的李府,李孝伯正在纸上一条条地记着、写着,也到深夜才熄灯而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