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刻史于石(1 / 1)

冯太后 嘿普斯猫 1200 字 3天前

第46章 刻史于石

随着寇天师的西去,平城即将掀起一场政治风暴。

自从拓跋焘上台以来,除了在早期被迫居家一段时间,崔浩在朝堂内外几乎战无不胜。在朝堂内,他干掉了竞争对手李顺、刘洁,并顺带干掉了一些和自己不那么对味的拓跋王室成员;在朝堂之外,打蠕蠕、灭大夏、征北凉、打盖吴,只要他出手就逢战必胜。

崔浩和寇谦之联手,让拓跋焘奉天师道为国教;即便没有得到寇谦之的支持,他也连诱带逼让拓跋焘下了灭佛之旨。就算他知道太子拓跋晃反对灭佛,那又如何?只不过是一个监国太子而已:“我说灭佛,就得灭佛!”

崔浩之狂妄并不仅限于此。

拓跋晃监国,崔浩推荐了几十个冀、定、相、幽、并五州士子去担任郡守之职。拓跋晃对崔浩说:“司徒,那些先召的士子,也是从州郡选拔而来。他们在职已久,却一直没有升迁。我想可以让这些人先外放去当郡守,让新来的人先在京中历练一下。而且这些郡守之官都要直接面对老百姓,还是让那些办事有经验的人去好一些。”崔浩却坚持一定要这些士子直接外放,拓跋晃没有办法只好让步。

彼时,中书待朗高允已从秦王拓跋翰的老师转而为太子讲经。听说这件事之后,高允对东宫博士管恬说:“崔浩要遭遇大祸了。本身他主张的就没有道理,而非要和监国太子争个你高我低,怎么可能真胜呢?”

现在,没有了寇谦之的约束,还有什么能让崔浩在意呢?

——分割线——

东宫之内,太子拓跋晃眉头紧锁,他手里拿着两份奏章:一份是崔浩的,要求太子同意将他主编的国史刻在平城定州大道两边的大石头上,估计要费人工300万左右。另一封奏章则是崔浩手下著作令史闵湛、郄标所奏,请求太子同意将崔浩所注的《五经》颁布天下,让后辈学子可以学到真正的经义。同样在这份奏章上,这两人要求将其他学问大家注释的五经全部收收藏起来,只让崔浩版的六经注释行于天下。

“我看这崔浩大约是疯了,他让天下学生只学他一个人注的五经;还要把他主编的国史刻在路边上,连父皇都没有他这个野心。”拓跋晃气哼哼地说。

“太子殿下,您先不用急着生气。我想问一下太子殿下,您是想救崔浩呢,还是想……?”一边的给事仇尼道盛没有把话说完,却做了一个砍头的动作。

“你说呢?这个崔司徒就差他自己来监国了。前面静轮天宫花了几百万人工,寇天师一死,这天宫就停下来了,那么多的材料和人工就浪费了。现在,刻这个国史,又要几百万人工!我大魏以战养国,农业刚刚发展,哪里有那么多的国力来做这件事!”拓跋晃一算账就觉得气不打一处来:“父皇天天征战南北,不知道我在这东宫天天东算西算。再加个崔浩,我都不知道这钱从哪里来呀!上次高允还批评我说我只看到小钱,我哪里是为自己算计呀,只想知道种一亩地、树树养蚕到底能赚多少钱,这样我才能推出好国策呀!我在这里算来算去,他一会建天宫、一会刻国史,几百万人工就没了!”

“太子殿下勿急。卑职请李孝伯李大人好好研究了崔大人编的国史。皇上当年要求崔浩编史一定要‘直笔’,崔大人真是直笔而作。大魏以道教立国,但李大人认为崔大人编史却不为尊者讳,里面许多老祖先的故事就算我这个鲜卑人也觉得有点过了。皇上现在看不到国史,等到时皇人回来,在大道上看到这国史,我们再叫上几个宗室成员去皇上面前喊一喊,太子殿下,您觉得皇上到时还会有原谅崔大人吗?”仇尼道盛接着分析道。

“那干吗还花这几百万的人工去刻在石头上呢?直接把国史的稿子送给父皇,让他直接定不就行啦!”

“太子殿下,这时不能算经济账啊。如果只是纸版国史,那根本就没有多少人能看到啊。那些王室成员,天天想的就是打仗立战功,就没有几个人肯去看书,他们哪里懂什么直笔不直笔。但是刻在石头上不一样,到时那些读书人去看去评,一旦风评出来,王室成员一定会惊动,崔浩那老儿想抵赖都抵不了啦!陛下,您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呢?如果没有了崔大人的神机妙算,那这北击蠕蠕、南攻宋国是不是能赢可就不好说啦!如果皇上老是打败仗,那这国家是不是该由太子殿下您来接手呢?”

“混账,说崔浩的事和父皇有什么关系。我身为监国太子,自然当为父皇打仗做好粮草准备!此言不可再提,否则我定斩不饶!”

仇尼道盛赶紧伏在地上,却从眼角看到拓跋晃的脸上没有任何怒色,他知道自己说对了。

一边的侍郎任平城赶紧上来:“太子殿下,请饶给事之命。微臣们为太子筹谋,虽肝脑涂地而不悔矣。微臣也认同仇尼道盛所言。欲灭之,必先骄纵之。请太子殿下先答应崔浩那个老儿的所有要求,干脆还将他的五经注也刻在石头上。他一得意可能就一点儿想不起来这背后有什么危险。让他一个字不改将国史刊在石头上。如果皇上认同他写的历史,那我们也有功劳,毕竟国史流传如此广泛我们也做了许多事;如果皇上不喜欢国史,那和我们也没有关系,毕竟这是崔浩主编的,不是我们主编的。不过,如果李孝伯李大人说这国史编得不好,那可能会有不少人也会这么想。国史刻出来,大家去围观国史,平城舆论沸沸扬扬,现在可没有寇天师的那帮徒子徒孙来帮他了。另外,皇上身边的中常侍宗爱,他也一直和崔浩有隙。等到舆论沸腾之时,我想宗爱自会出手。”

拓跋晃沉吟良久,长叹一声:“我之厌恶崔浩,主要为灭佛之事。也罢,就照你们的想法去做吧。道盛,起身吧。但你要记住我为父皇监国,一定要为父皇打仗做好准备,其他言语切不可再说。”

仇尼道盛一直伏在地上,早已满头大汗,他只一个劲地点头而已,再也不敢多说一字。

几个人方计议已毕。中书侍郎、太子之师高允听到崔浩要刻史于石的消息之后,长叹着对著作朗宗钦说:“闵湛为了升官,不惜谄媚崔司徒。这哪里是在帮崔司徒,这简直是将他架在火上烤啊!我看崔门不久恐怕就要遭遇万世之祸啊!”

未几,崔浩国史案发,高允不幸言中。